近日,73岁的董女士带着51岁的女儿金女士一起走进了杭州医学院附属义乌医院肿瘤科。而此次入院,是因为母女俩患有同样的癌症问题——乳腺癌。
董女士,17年前确诊为乳腺癌,并行左乳腺癌根治术,术后一直口服药物,病情控制稳定。大约1周前,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全身乏力、时感中上腹胀痛、头晕等,于是来院就诊。
其女儿金女士,在去年11月初也被确诊为乳腺癌,在我院进行乳腺癌根治术后,目前进行为期一年的靶向治疗,治疗结束后,定期复查即可。
而在杭医义乌医院,像董女士母女俩一样因同患乳腺癌的母女、姐妹双双入院的却并不在少数。
74岁的徐女士与53岁的女儿何女士,俩人大约都在一年前发现自己乳房及腋窝有肿块,偶尔会有针样刺痛感。半个月前,徐女士发现左乳肿物较前明显增大,且疼痛较前加剧;而其女儿,在发现肿物后,一直口服药物调理,但肿物仍在不断增大,母女俩都考虑为“乳腺癌”,此次一起入院就诊,就是通过穿刺,明确病理,从而判断手术指征。
无独有偶,半个月前,43岁的周女士也因乳腺癌入院就诊,在入院前的问询中,问起是否有乳腺癌家族遗传史时,周女士都给予了否认,但她有一个妹妹,可并没有进行相关检查。因对于乳腺癌而言,生母或同胞姐妹患乳腺癌的女性,其家属增加了1.7倍患乳腺癌的风险,为了保险起见,周女士让其妹妹也进行了进一步的检查。
不幸的是,通过B超检查,妹妹也确实检查出了乳腺癌,但幸运的是,妹妹的乳腺癌属于早期,手术后将不需要后续化疗、靶向内分泌等治疗。

什么是家族遗传性乳腺癌?
乳腺癌发病率居全球女性恶性肿瘤之首,中国每年新发病例约42万,已经证实其中约5-10%的乳腺癌患者由已知的乳腺癌易感基因致病性胚系突变所致,称为遗传性乳腺癌。
遗传性乳腺癌常呈家族聚集发生,也就是家系一级至三级亲属中常有多个原发性乳腺癌和(或)卵巢癌患者。不是所有的遗传性乳腺癌均有乳腺癌家族史,但乳腺癌家族史对遗传性乳腺癌的风险评估、预防干预以及临床处理起着重要作用。
我国乳腺癌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,且增长速度高于全球平均增长水平。从患者年龄分布来看,存在两个高峰年龄45-55岁和70-74岁,其中45-55岁比例更大。整体来看,乳腺癌患者呈现年轻化趋势。
引发乳腺癌的病因有哪些?
1、乳腺癌家族遗传史:生母或同胞姐妹患乳腺癌的女性,增加了1.7倍患乳腺癌的风险,这在诱发因素中,排首位。
2、BRCA基因突变:BRCA1 和BRCA2等基因突变与家族性乳腺癌和早发性乳腺癌有较高相关性,也有其他基因突变。
3、乳腺良性疾病史:如复杂性纤维瘤、导管内乳头状瘤、硬化性乳腺腺病等,特别是有乳腺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的女性,患乳腺癌的风险会增加4-5倍。
4、一侧乳腺癌病史:对侧患乳腺癌的风险增加。
5、乳腺密度:致密型乳腺增加患乳腺癌风险。
6、月经、妊娠、生育、哺乳:月经初潮年龄早(小于12岁)、绝经年龄晚(大于55岁)、未生育、初产年龄晚、不哺乳、多次人流史、性生活不和谐等,均会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。
7、外源性激素:长期口服避孕药、绝经后长期服用雌激素等会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。
8、社会及职业因素:电离辐射、长期处于应激状态(工作压力、抑郁、紧张等)、精神创伤、作息无规律等,会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。
9、不良生活方式:高脂高热量饮食、吸烟、饮酒、肥胖、缺乏锻炼等,也是患乳腺癌的危险因素。
诱发乳腺癌的不良生活方式有哪些?
1、精神因素:情绪低落、熬夜、工作压力大;
2、哺乳因素:哺乳时间不够、喂养不当致乳腺管慢性损伤;
3、食用激素类食品、药品过多;
4、胸罩过紧影响乳房正常代谢 。
携带家族遗传性乳癌基因的健康人群如何风险管理?
(1)每个月1次乳房自我检查,每半年1次临床体检。
(2)35岁起每年1次乳腺X线检查。
(3)必要时每年1次乳腺MRI检查,做到早发现、早治疗!
每年十月是“乳腺癌防治月”。
防治乳腺癌重在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