义乌播报

见证时代发展,我们是不一样的烟火

你还记得小时候跟妈妈一起逛菜市场的场景吗?对于8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而言,菜市场最开始的记忆应该是露天集市。


▲80年代的佛堂综合市场


▲80年代的义亭农贸市场

那时候的菜市场基本上自发形成,百姓们沿地设摊,卖完收摊,是流动的食材交易场所。


▲曾经义乌城区最大的菜市场—绣湖菜场
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,钢棚市场凭借简易低廉的造价和遮风挡雨,可固定经营、每日不受天气影响稳定出摊等优势,迅速兴起,满足老百姓日常所需。

▲90年代的吴店综合市场人气兴旺

除了以上优势,比起露天市场,钢棚市场开始持证经营、统一管理,环境卫生得到很大改善,食品安全也有了一定的保障。



第一代新马路菜市场就是钢棚市场,这里是不是有很多义乌人的记忆?







钢棚市场是时代的产物。其出现和兴旺,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当时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,对优质多样的食材有更多的消费欲望。

这些曾经的钢棚菜市场,你们还有印象吗?







90年代末,室内菜市场开始兴起。设施齐全、环境卫生、交易规范的室内市场让钢棚菜市场黯然失色。







义乌最早的一批室内菜市场,你们有没有在这里买过菜?










随着经济发展,城市面貌焕然一新。千禧年之后,义乌的室内菜市场设施越来越先进,业态越来越丰富,配套服务也越来越齐全,逐渐发展为现代新型集贸市场。




▲后宅综合市场








▲环境舒适整洁


▲配套服务齐全

义乌市市场开发服务中心(以下简称“市场中心”)成立于1995年,主要负责城乡集贸市场投资建设及运营管理。

▲市场中心原宾王路总部办公旧址


▲市场中心现总部大厅

二十多年来,我们累计投资建设集贸市场40余家,改造提升集贸市场20多家



截至2020年底,我们下辖64家城乡集贸市场,其中浙江省放心市场23家,星级文明规范市场14家,市场总经营面积77370平方米,商位数3356户,成交额从2005年的5.3亿元升至2020年的44.2亿元。







义乌集贸市场的发展变迁,是无数市场经营户努力奔跑的追梦历程,也是我们一代一代市场中心人坚守“菜篮子”使命的奋斗历程。





从露天市场到钢棚市场,到设施先进、配套齐全的大型室内市场,再到支付便捷、食品可溯源、交易实时监控等于一体的数字化菜市场,最平凡的市井烟火,也可以焕发耀眼的光彩。

你心中的菜市场,未来是什么样的?



▲第三代新马路菜市场效果图

百年风华正茂,百年岁月峥嵘

我们共同迎来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

站在这个重大历史节点上

我们将以此作为奋斗新起点

牢记“菜篮子”使命

继续奋勇逐梦